今年9月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报告显示,香港不仅保持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地位,而且与前两名纽约和伦敦的评分差距进一步缩窄至历史最低水平,分别仅2分和1分。香港金融“超伦敦,追纽约”的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和重视。有朋友建议笔者结合全球最新金融态势,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人主要看法有4点:
其一,从香港的金融体量、外部需求和现有条件看,香港金融发展正处黄金节点;面对全球金融格局重构机遇,如何进一步加快做大做强国际金融中心,是摆在香港面前的重大课题。
其二,香港发展金融须有国家大思维,牢记中央期待,才能够准确把握大方向,打造大格局。
其三,香港金融“超伦敦,追纽约”,主要不在于求评分,而是要对标全球最顶级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发展成为既服务“全球南方”,又与西方联通的顶级金融平台。
其四,香港需要与内地有关机构合作编制金融发展规划。
全球金融格局重构 是香港机遇
在全球局势动荡、金融格局重构的背景下,香港金融是“风景这边独好”、成果靓丽、机遇处处。这传递出一个具重大意义的信号:香港金融发展正处于黄金节点。其主要表现有:
一是香港的金融体量。今年以来本港新股集资(IPO)总额近1500亿元,居全球首位;恒生指数今年来累计上升逾30%,港股日均成交额逾2500亿元,创历史新高;A+H股价量齐升,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呈良好联动效应。
二是外部对香港的金融需求。不少外资都在研究部署,通过香港金融市场投资中国资产。截至去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资产总值突破35万亿元,资金流入量逾7000亿元,增长81%。香港证监会已批准的200多个ESG(环境、社会和管治)基金,与3年前相比,基金数目和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增长51%及18%。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指出,亚洲财富管理业务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金融业务之一,以香港为基地的银行增长最快。这些数据,不仅清晰印证香港金融体系在联通内地与全球资本中的独特价值,而且为香港带来巨额资金,成为香港金融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香港金融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里,本港于“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及“声誉综合”均排名全球第一;金融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从之前的全球第四跃升至第一位。李家超特首还在今年施政报告强调加强发展金融科技,把香港打造成“全球Web3中心”。这是香港金融体系深度升级的重要标志。
这些成果既是由于中央大力支持,也是李家超特首领导特区政府携手业界共同努力的成绩表,亦为香港金融进入黄金节点营造了必要条件。
运用国家大思维 部署金融大格局
有分析认为,伦敦金融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公投脱欧之后,英国经济周期陷入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欧洲企业大幅减少前往伦敦上市。这个说法确实不错,但不一定全面。在笔者看来,伦敦金融无可挽回的滑落趋势,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或者说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东升西降”。在“东升西降”的大格局下,伦敦金融随着其欧洲经济腹地的日渐势弱,其全球排名地位不可避免下滑。数据显示,香港上市股票总市值逾4万多亿美元,伦敦上市股票总市值只有3万多亿美元,两者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这个事实不仅令我们清楚看到,国家的能量才是香港金融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最重要动力,而且要求我们思考和部署香港金融发展,必须有国家的大胸怀、大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够准确把握香港金融发展的大方向,打造大格局。
香港金融发展,既是自身需要,更是“国家所重”。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寄语香港要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主管金融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中央始终从战略全局高度,定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香港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愈来愈举足轻重,有需要也有能力支撑香港发展成为跟美国纽约并驾齐驱的顶级金融中心。当今美国股市总市值超过其GDP(本地生产总值)两倍,而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地股市总市值只是与中国GDP相当,中国及其香港的金融市场具巨大发展潜力。香港有必要根据国家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格局,谋划金融发展,“超伦敦,追纽约”,不辜负中央殷切期待。
打造服务“全球南方”联通西方顶级中心
香港金融“超伦敦,追纽约”,主要不是求评分,而是要对标全球最顶级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全面打造国家和世界都需要的顶级金融中心。
先看伦敦。金融数据告诉我们,香港金融“超伦敦”应该就是这两三年的事了。与香港IPO集资总额居全球之首达1500亿港元相比,伦敦今年截至9月底的IPO集资额大幅下挫69%,见35年来最低水平。伦敦在彭博全球最繁忙IPO目的地排名,降至第23位,跌出20大之余,排名更低过中东国家阿曼。伦敦金融科技全球排名,由今年3月的第二位降至最新的第五位。其没落轨迹,可谓清晰可见。
这是不是说伦敦就没有值得借鉴之处?当然不是。伦敦凭藉历史积累和全球网络,维持其全球金融核心地位;其金融的全球化市场深度、成熟监管体系、外汇与大宗商品定价权等,都是香港需要学习和追赶的领域。
再看纽约。美国不仅是军事帝国,而且是经济帝国,更是金融帝国。事实正在告诉我们:中国最先超过美国的应该是军事实力,之后才是经济体量。至于金融,于可见将来,中国不可能也不一定愿意超越美国。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现在是金融立国,中国则是工业强国。一方面,美国过度金融化,导致工业空心化,问题丛生,基础虚弱;这种脱实向虚的路,中国不会走。另一方面,纽约金融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外汇、大宗商品等全品类,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无锚定物的虚拟产品,令人眼花缭乱,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无人能及。其中有许多东西中国需要学,但也有一些东西学不来,也不会学。
显然,香港“追纽约”,与之并驾齐驱,并不是要照搬其模式,成为“第二个纽约”。而是应该根据国家和世界——尤其是南方国家——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发展成为既能服务“全球南方”国家,又与西方金融相联通的顶级金融平台,与纽约鼎足而立。
中央支持香港编制金融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为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的目标,国家于2015年5月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涵盖新一代资讯技术、机械人、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然而某些西方国家却高调反对,美国甚至以贸易制裁威胁,要中国放弃这个计划。对于这个事关国运的重大战略安排,中国当然必须坚持实施,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果,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我们应该问:没有《中国制造2025》,我国会有今天无可匹敌的制造业强国地位吗?我们也应该问:没有金融发展规划,香港能够发展成为与纽约鼎足而立的世界顶级金融中心吗?
应该看到:香港过往没有制定大型规划的传统,加之本港金融发展规划需与国家金融战略相融合,香港现有的体制机制、人力架构以至经验累积等,都不足以全面担负这个责任。因此,香港金融发展规划应该在中央支持指导和行政长官领导之下,由内地有关机构与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编制,不仅确保规划切合香港实际,并与国家的金融强国建设战略对接,而且有利于运用国家之力,支持香港达至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