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挑戰中抓住機遇,是香港發展的一大特點。美國發動關稅大戰衝擊全球市場,對香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那麼,香港如何轉危為機,這是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對此,筆者希望結合中央應對美國貿易戰的政策和戰略,從基本策略層面,談談香港轉危為機需處理好的5對關係。

其一,制裁與開放的關係:面對美國的關稅封鎖,香港最好的反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進一步擴大開放空間。

其二,美國與西方的關係:美國不等於西方,香港特區應發揮「一國兩制」優勢,致力拓展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市場。

其三,政治與經濟的關係:香港的定位是國際經濟城市,當前最大的政治就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與國家聯手以戰止戰,維護經濟安全。

其四,政府財赤與投資的關係:滅赤不是頭等大事,政府採取逆周期措施,加大投資以穩經濟、穩企業,才是當務之急。

其五,樓市與發展的關係:樓市蘊藏着香港發展的奥秘和動力,政府應進一步加力穩定樓市,這是固本培元之舉。

以上5對關係,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前兩項的重點是向外拓展、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優勢;後3項的重點是對內保穩、加強自信穩住經濟基本盤。筆者提出這5對關係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就是希望調動香港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助力香港實現轉危為機。

擴大開放 是最好反制

面對遭加徵145%的高關稅,香港不但沒有隨美國的關稅大棒起舞,反而在中央之支持下,宣示堅持自由貿易和零關稅,在外界受到高度重視和肯定。這不僅表明了香港堅定的制度自信,而且進一步向國際社會證明,香港仍然保持單獨關稅區和自由港地位,彰顯了「一國兩制」之優勢,增強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香港需要靈活調整政策,並加強與內地及新興市場的聯動,抓住由此帶來的新機遇。這應該是對美國所謂制裁的最好反制。

第一,應仿效內地,盡快擴大免簽證安排,強化「購物天堂」優勢。香港作為免稅自由港,在全球高關稅環境下更具價格競爭力,「購物天堂」的美譽更有吸引力。然而,香港的入境簽證安排卻明顯滯後。我們國家為反制美國貿易戰對全球購物消費帶來的衝擊,不僅大規模對外國實行30天免簽安排,而且以「即買即退」提升「離境退稅」措施,有效刺激海外遊客來中國購物。

香港相對於內地免簽證開放,卻相形見絀,不止對不少國家開放過境免簽證只有10多天,還對許多亞洲和中東國家沒有給予免簽證,這與反制貿易戰的現實需要極不相稱。香港應盡快將現有免簽證安排都改為30天或以上,並對更多亞洲和中東國家給予免簽證待遇。

第二,加強轉口貿易與供應鏈調整。香港是中國大陸與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的貿易樞紐。一方面,許多企業為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正轉而開拓亞洲新興市場;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可為其提供靈活的物流和倉儲支援。另一方面,香港可利用零關稅優勢,作為中國內地進口原材料的「中轉站」,幫助內地企業降低進口成本。

第三,大力吸引國際資本。香港作為資金自由進出的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穩健的金融體系,是國際資本的「避風港」,有條件大力吸引需要避險的國際資金;同時,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以應對全球資產市場震盪。

以政治安全保障經濟發展

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敲詐全世界,也得罪了全世界。與此同時,中國「堅決反制,奉陪到底」之態度,在全球舉起維護開放公平貿易的大旗,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也為香港開拓美國以外的經貿關係,營造了有利的大環境。香港應該充分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抓緊有利時機,開拓發展東盟、中東和歐洲市場。李家超特首出訪中東,正是拓展美國以外之西方國家市場的具體行動。

如何處理好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是一個時常困擾香港的問題。必須明確的是:香港是經濟中心,不是政治中心,這是國家對香港的定位。中央的要求,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今年4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禮致辭所用的標題是〈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不斷譜寫「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香港要銘記習主席的教誨,「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要在國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社會環境下,全力發展經濟。

香港社會非常關注政府財赤問題,特區政府為滅赤承受極大壓力。不過,筆者在此想說的是:面對貿易戰,香港的頭等大事並非滅赤。今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團發表關於香港的總結文件,不僅沒有建議盡快滅赤,反而用「充裕水平」形容香港政府財政儲備,並認為影響香港經濟的負面因素是高息環境、房地產市場低迷、貿易局勢等。

滅赤非首務 投資固根基

所以,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應在削減不必要開支的同時,參考內地「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導向,加強逆周期措施:一是加強基建投資,重點當然是北部都會區;二是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支持,特別是對教育產業的扶持。在美國全面排斥華裔學生和專家學者的背景下,香港應該發揮連接中西的獨特優勢,用更多的投入,以做大做強教育產業。

樓市在香港人心中的分量,外地人很難完全理解。香港的「磚頭文化」中,包含着「有恒產者有恒心」的文化基因。換句話說,置業安居是香港人努力工作的原生動力,這也是推動香港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香港樓市「跌跌不休」,不斷損耗着香港人的動力和信心。全國政協常委林建岳博士有關「提振香港經濟首要穩定樓市」的說法,本人深感認同。

最近筆者在《明報》看到立法會議員洪雯文章的兩組數字,很有感觸:

一個是過去20年香港市民自置居所比例持續下降,從200454%,降至202450%。與新加坡的90%、北京和上海本地戶籍人口的80%90%、加拿大69%、英國67%、澳洲63%相比,實在太低。

另一個是公屋總共有逾85萬個單位,佔所有房屋比例超過30%,而全球絕大多數經濟體都只是單位數;未來不到10年,本港公屋單位將逾100萬個。

兩點建議 助市民置業

可見,如何幫助市民置業,既讓市民安居有恒產,又加強經濟發展的動能,值得政府高度重視。限於篇幅,筆者在此簡單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參考內地居民可用公積金購買房產的政策,盡快研究推出「強積金首次置業計劃」,幫助市民在樓價處於低位時置業。

二是重推出售公屋計劃,讓有條件的公屋租戶成為業主,既為協助他們積累財富、釋放勞動市場潛力,又為政府提供財政資源,促進長遠經濟增長。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50507/s00012/1746549728270/%e5%a7%9a%e5%bf%97%e5%8b%9d-%e9%a6%99%e6%b8%af%e8%bd%89%e5%8d%b1%e7%82%ba%e6%a9%9f-%e9%9c%80%e8%99%95%e7%90%86%e5%a5%bd5%e5%b0%8d%e9%97%9c%e4%bf%82